新的一年,从读懂「员工倦怠」开始
内容摘要:
长假过后,员工重回工作岗位,总是提不起精神,效率降低?或许他们患上了「假期综合症」。
2022-02-11 17:10:17
长假过后,员工重回工作岗位,总是提不起精神,效率降低?或许他们患上了「假期综合症」。
在心理学中,有一个专有名词来解释这种现象,即「飞轮效应」。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,一开始必须使很大的力气,但是当这个飞轮转动起来,使它保持就不用费太多力气,只需要持续给点力就可以。
这个「飞轮」可以理解为工作。然而,当我们观察现代职场,却发现这个效应越来越不适用了。
一、职场显症:员工倦怠
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,52%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正在经历工作倦怠(burnout)。 世界卫生组织将burnout认定为一种「职业现象」,表示「没有妥善处理因长时间工作所带来的压力」而导致的状态。这种状态通常表现为身体或情绪上的疲惫,包括成就感和个人身份的丧失。2021年,「摸鱼」、「躺平」等热词成为了职场不可回避的流行语。当我们用敏捷来面对VUCA的时候,我们就应预料到有一天,敏捷奔跑的人们必会疲惫。
二、为什么会出现员工倦怠
1、过度工作
安德普翰研究中心(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,ADP)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,10%的受访者表示,自己每周会加班至少20个小时。「过度工作」的文化也是一种「奋斗文化」,尤其在发展迅速的城市和行业。36氪发布的数据显示,一线城市中42.85%的人每天会工作10小时以上,新一线甚至超过一线达到44.44%。
但这会给「打工人」的身体和心理造成非常大的压力。Burnout,就是一种后果。对于企业而言,「奋斗文化」或许短时间内会带来高增长,但也埋下加剧人才流失的风险。DDI「2021全球领导力展望|中国报告」的调研统计,86%的高潜人才存在职业疲惫风险,这群人的离职风险相较于其他领导者高出近6倍。
2、价值变化
另一方面,人们对于「什么是一份好工作」的价值认同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,从追求「生存」到追问「意义」。
调研显示,随着国家变得更加富裕,人们的工作时间往往会减少,而相信工作「只是一种赚钱方式」的人口比例也会变低。
这意味着人们工作的动力发生了变化。虽然薪酬仍然被列为工作属性的首位,但当问到最重要的要素时,只有22%的人选择了薪酬。
尤其在多元价值和个性当道的现在,商业领袖必须认识到,他们所认为的好工作并不一定被组织中的所有人认可。
三、如何主动应对员工倦怠
无论是对于个人,还是企业,解决员工倦怠都有百利而无一害。在DDI「2021全球领导力展望|中国报告」中,如何让员工享受工作,并感觉自己的工作有价值?从而保有热情,愿意付出额外精力达成卓越的成果?
我们建议从以下四点着手:
1、重塑工作的意涵
人才需要觉得工作是有意义及具有价值的。领导者需要能够做到如下几点来让人才体认到工作的意义:
- 共同设定清晰的目标。
- 明确团队的使命及价值。
- 大胆授权,让人才能够自主,拥有决策权。
2、正向的工作环境
人才需要觉得在所处的工作环境当中是能够彼此信任,受到尊重,以及相互关怀支持的。要打造这样的环境,领导者需要做到如下几个要点:
- 关心员工的福祉。
- 能够同理他人并且坦诚透明地分享自己的想法、感受及理由。
- 明确对合作的期待,并以身作则地与他人协作。
3、个人价值感
人才需要觉得自己有独特的价值,要做到这点,领导者需要协助人才:
- 得到能力的提升及发展。
- 有清晰的职业发展,知道自己未来可以有什么样的上升空间。
- 自己的表现及能力都获得认可。
4、领导者的管理文化
对于领导者来说,了解倦怠的关键迹象和成因非常重要,以便更好地识别、规划和管理它,这要求领导者要具备一定的领导力。
- 建立团队信任感。
- 良好的沟通和同理心。
- 辅导和引导技术。